张小龙的产品方法论解读 什么叫“用完即走”,研究方法论

来源:未知 浏览 336次 时间 2021-06-17 21:24

一、什么是“用完即走”

相信很多人对张小龙的“用完即走”嗤之以鼻因为产生黏性是所有互联网产品和运营人的一大目标怎么让产品得到用户更多的打开次数优化网站排名怎么让产品得到用户更多的打开次数浏览次数点击次数是我们所追求的KPI甚至公司层面的战略目标。对于每种产品的属性甚至某种人群的价值观会造成对于产品理解的不同你不能说采用某种手段让用户停留在产品中尽可能的让用户产生对公司有价值的ROI是错的百度优化服务尽可能的让用户产生对公司有价值的ROI是错的卑劣的。但是我只想还原张小龙嘴里的用完即走因为大多数人的解读只停留在文字层面没有深入到这种产品理念中。

所谓的用完即走可以从两个层面进行解读:

(1)高效的完成任务即减少用户完成一件任务消耗的时间

在这里所谓的“任务”大家可以用一种更抽象的概念去理解即“万事万物皆任务”我们每天的生活就是在不停的完成任务中度过。你在微信中和朋友聊天为了联系感情是一种“任务”;你在朋友圈晒出自己幸福的照片是一种“任务”;在微信中获取公众号推送的文章增长自己的见识是一种“任务“马斯洛需求理论中的所有行为都可以理解成为“任务”…..而微信通过最有效的方式帮你完成了这些任务:语音聊天和语音通话更加高效的帮助人们交流甚至帮助老年人搭上了移动互联网的浪潮;摇一摇让陌生人之间的交流天涯若比邻;公众号的订阅让你每天都能看到自己感兴趣的文章或者感兴趣的服务…..这一切的一切都让我们完成任务更加高效所以说衡量微信的“用完即走”不能从微信消耗了多少用户时间来理解而要通过微信帮助人们完成了多少的任务完成这些任务对比其他工具是否节省了用户的时间来看这方面微信无疑是优秀的。

(2)完成任务后不用无谓的功能消耗用户的时间

想象一下微信是否给你推送过公众号?是否在你添加过一个朋友后给你推荐其他的朋友?是否让你参加抽奖甚至是游戏?都没有!哪怕是一次!

微信一直都是安静的安静的帮助你高效完成“任务”任务完成后不强加给你任何的附带品。如果说你一直在刷朋友圈“不想走”那只能说明你窥探或者好奇的这个任务还没完成因为微信不会在没有更新朋友圈时给你推送其他信息强行留住去看哪怕这个信息是用户喜欢的我想对比微信和微博就可以很好的理解了。

我想所谓的“用完即走”也正是一种产品设计理念的传承即所谓的简单所谓的人性化符合大家都知道的奥卡姆剃刀原理“如无必要勿增实体”。

二、坚持自己的产品理念才能做到取舍

从张小龙的整场演讲中都可以听到这样的词汇“我们坚持的….”“研究微信的人可以推断出…..”这就说明微信一直都有延续且不变的价值观在驱动着比如“去中心化”“用完即走”“产品功能的合理性”“社交推荐”这些理念一直贯穿着微信整个产品迭代和产品发展中。

为什么微信不能通过机器学习的方式推送用户感兴趣的公众号?为什么小程序不能通过商店的形式获取让有需求的人快速获取?为什么…..

因为微信有自己的坚持坚持着自己的产品理念和价值观坚持着这样是最好的用户体验。人类是最容易贪婪的贪婪的想要获取全部以微信的体量本可以做的更多但是张小龙依然在强调合理性是最重要的因素因为这样舍弃了很多想法一开始就错的想法甚至是行不通的想法。

但是这个是因为对“合理性”追求的这种“克制”才能让在产品设计和方向上不纠结因为很多纲领早就在那里了去做那些合理的东西就好了人们纠结的时候往往就是贪多的时候这不免让人想起一站时候德国著名的“施里芬计划”因为没有坚持已有的战略导致最后的一败涂地。

三、站在未来看现在or回望过去看现在

我觉得张小龙公开课当天最精彩的部分就是他展现的两种思维。

第一种:展望未来照进当下

当解释小程序的时候张小龙用一种未来场景进行比喻即未来的载体可能是智能眼镜当用户看到哪里的时候该物体之上就会对应一种应用程序进行控制产生一种所见即所得的效果。而微信小程序就是在科技还没有如此发达的时候利用现有技术的实现未来的一种方式。

这种思维方式让人敬佩这是一种既有前瞻性而又落地的思维方式。

标签: 用户任务微信产品